A.3. 价值的等价形式_环球短讯

来源:哔哩哔哩 发布时间:2023-05-09 07:13:12

这里我重新把equivalent翻译为等价,这样到后面就能和要论述到的、我们习惯的名词“一般等价物”对应起来了。这一小节比较长,但它是导出价值的货币形式的很重要的前置。我就尽量多的复述马克思的论述了。

在上一小节,马克思较为完整的论述了价值的相对形式。这一小节,马克思要开始讲述价值的另一个基元形式:等价形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商品A通过商品B的使用价值来表达价值。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A和B是可以直接交换的商品。此时对于商品B来说,它的价值应该是确定的,就是其所需必要劳动时间。此时作为等价物的B,就不再是原来的使用价值了,而是代表着某种定量的东西。比如之前的20尺布=1件大衣的例子。这里商品B就是大衣,是等价物。那么我们说,40尺布值几件大衣呢?显然是两件。此时我们看到,对于B有了定量的描述。定量的商品B表达了定量的价值。但我们要注意:一件商品不可能表达自身的价值。这也很好理解:我们经常说某件商品值多少钱,这就是用另一件商品来表达自身价值(货币也是商品,后面会讲)。但我们不可能说“一件大衣值一件大衣”这种废话文学。

因此,等价形式的第一个特异性在于:在作为等价物时,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为了某种容器form of manifestation,而这个容器里装的正好是它的反面,价值。商品的物理形态成为了它的价值的容器。但,马克思这里强调,“this quid pro quo exists in the case of any commodity B, only when some other commodity A enters into a value relation with it, and then only within the limits of this relation.  这种“交换” (quid pro quo 拉丁语,“something for something”,这里应该是指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互换)仅当有商品A与商品B产生价值关联时,才会发生在商品B身上,且仅限于这个关系之内”。因此,由于任何商品都不能成为自己的等价物,一件商品不得不选择另一件商品作为等价物来表达价值,并接受这另一件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就是说,另一件商品的物理形态成为了这件商品的价值形态。

接下来,为了解释这个论点,马克思又举了个例子。糖罐作为一件物体,是有重量的。但我们无法看到也无法摸到这个重量(指概念上的数值)。为此呢,我们就要找几块事先知道重量的铁块。而这时的铁块,和糖罐一样,都成了重量的代表。用我们较熟悉的名词来说,铁块相当于是砝码。此时,为了表达糖罐的重量,我们就要将其和铁块形成重量关系。铁块此时就作为了“重量”的物理形体,在和糖罐的关系中,一定量的铁块代表了一定的重量。而铁块也仅在和糖罐,或者什么其它需要确定重量的物体,形成重量关系时,才成为了重量的代表。换句话说,当不形成重量关系时,砝码就是块铁而已。只有当物体和铁块被扔到天平两端,使天平平衡的时候,才形成重量关系,铁块才代表了重量。讲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过一道物理的概念题:天平测的是物体的重量。这是个很经典的对错判断。天平本身没有任何测量功能。不像弹簧秤,可以通过测平衡时弹簧受到的力来反推物体重量,天平本身就是一个平衡器。我们只能通过天平平衡时,已知端(砝码端)的数值,利用等价的方法,来认为未知端的重量(或质量,这里先不纠结细节)等于这个已知端的数值。此时呢,砝码就是质量(或者重量)的物理形态。但我们不要忘了,砝码的使用价值首先是一块被加工过的金属块,只有在称重时,它才代表质量(或重量)。

在铁块和糖罐的例子中,铁块代表了它们俩一个共同的物理性质:重量。而在大衣和布的例子中,大衣则是代表了一个二者共有的非自然性质,或者说是纯社会性的性质:价值。由于布的相对价值形式是借助于一件和它从物质到性质都完全不同的商品,我们可以看出,在价值表达的底层,是某种社会关系。而对于等价形式来说,则是恰好相反。等价形式的核心,是物质的商品——比如说大衣——来表达抽象的价值,而且这个关系是自然的。当然了,这只在存在价值关系时成立。当然了,由于一件物品的性质不是其与其它物品的关系的结果,而只是蕴含在这种关系之中,大衣由于它可以与其它物品直接交换的性质,它就具有成为等价物的性质,正如大衣天然就有重量、能保暖一样。简单一点说就是,一件可以与其它物品直接交换的物品,其天然就有着能成为等价物的特性。但要想成为等价物,它又必须借助另一件商品,和另一件商品形成价值关系,此时它才能作为等价物来表达另一件商品的价值。

论述至此,马克思表示,“等价物”这个逃脱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注目的概念,其成谜的性质(enigmatical character),直到完全发展为货币形态时,才被他们意识到。然后,他们就试图绕开金银的神秘性质,并尝试用一些不那么亮闪闪的商品来代替金银,或者用所有当过等价物的商品来代替。他们没有意识到,最简单的20尺布=1件大衣的例子,已经彻底解开了等价物之谜。

商品的物理形态作为等价物,代表了抽象的人类劳动,但它同时也是具体的有用劳动的具体产品。也就是说,这个人类劳动的结晶,成为了表达抽象价值的媒介。大衣和布,分别是纺织和裁缝的劳动产品,但此时纺织和裁缝都简化成了抽象的人类劳动。对于织布来说,此时的纺织不再是“人类织出一尺布”,而是“人类做出了某种东西”,也就是我们认为是价值的东西。裁缝裁出大衣也是同理。此时的裁缝和纺织,都是不可分别的抽象的“劳动”。

那么问题来了。马克思替杠精提出了一个问题:凭什么织布创造的价值,不是来自于“织布”这一具体过程,而是来自织布属于“抽象的人类劳动”?其答案也很简单。我们将“织布”这一具体的劳动过程和“裁缝”这一生产布的等价物的劳动过程对比来看:既然大衣成为了直接表达价值的物理形式,那么此时,裁缝这一具体的劳动形式,其面貌就是一定是普遍意义上的人类劳动。那既然“裁缝”在这一过程中已经失去了其劳动形式的独特性,那么任何具体的劳动,都不可能由于其独特性而产生价值。因此,等价形式的第二个特异性是:人类劳动的具体结晶,成为了它的反面,即其中蕴含的抽象的人类劳动。

但由于这个劳动结晶(指商品),比如说裁缝,既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又是和其它形式都不一样的有形劳动。同理织布也是如此。继续推下去,其结果就是,商品生产劳动既是个人的、独立的(指有形劳动有着各自的性质,互有差别);又是有着社会属性的(指社会上的各类生产活动本质上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也是为什么商品可以与别的商品直接交换的原因。因此,我们有了等价物的第三条特异性:个人独立的劳动以社会性的劳动的形式体现。

后两条等价物的特异性,如果我们往回看看伟大的思想家的分析,会发现它们蕴含着很深的智慧。来看看亚里士多德。首先,他清楚的意识到商品的货币形式只是价值的简单形式的发展。来看看亚里士多德的表述:

“5张床=1间房,和5张床=这么多钱,是没有区别的”

他接下来还看到,这个表达式意味着房子必须和床“qualitatively be made the equal of 在性质上相等”。没有这个等价关系,这两个明显不一样的东西是不可比(commensurable)的。“‘Exchange,’ he says, ‘cannot take place without equality, and equality not without commensurability’. (out isothς mh oushς snmmetriaς). ‘交换’,他说,’没有相等则不能发生’,而不存在可比性则不存在相等”。但很可惜,他到此就停下了。“It is, however, in reality, impossible (th men oun alhqeia adunaton), that such unlike things can be commensurable.  可是,在现实中,不相似的东西是不可能可比的”。当然,亚里士多德也在这句话中将他面对的壁垒告诉了我们:价值概念的缺失。为何房子和床可比?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的东西?答案是——人类劳动。而之所以亚里士多德没看清这一点,则是由于他的历史局限性:对于一个生活在奴隶社会的人来说,他是不可能认识到“所有劳动都是平等的人类劳动”的。奴隶社会存在基础之一,就是人的不平等,以及其劳动的不平等。因此,只有当“人人平等”这一概念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共识,我们才能意识到劳动也都是平等的。而这种情况,只有当社会中生产力的产品都是商品,而人与人之间的决定性关系是大家都是“商品的主人”之时,才成为可能。亚里士多德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点出了商品价值关系中“相等”的重要性,而历史与社会局限性,则阻止了他继续推出“相等”背后的真相。

总结一下:这一小节中,马克思分析了价值的等价形式,并论述了“等价物”这一性质是伴随着商品交换而生的、天然存在的性质。而有关等价物的三个特异性,则是三对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有形商品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以及个体独立性与社会性之间的矛盾。这三对矛盾对立统一的蕴含在等价物之中。而矛盾推动了事物的发展,也预示了等价物最终会发展为货币。至于最后引用的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也体现了马克思的史观: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同一件事物会渐渐有着全新的认知。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饰品头条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0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