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来源:新华日报 发布时间:2023-09-08 15:07:51

劳动教育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授劳动相关理论、指导劳动实践技能、培育正确劳动观念,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磨砺坚强意志、锤炼高尚品格。思政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政治素养、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由此,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层面具有一致性。协同育人视域下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既能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助推高校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能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资料图片)

协同育人强调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深度协作,以资源的共享、模式的创新等方式提升育人质量。基于此,高校应从育人理念、育人资源、育人形式、育人环境等角度入手,在多元协同中实现全方位创新,促进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助推高校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深化协同育人理念,打造协同育人师资队伍

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需要协同育人理念的引领与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支撑。一方面,深入把握协同育人理念需求,坚定办学方向,以相关政策为指导,根据学校立德树人的现状,优化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顶层设计,从宏观角度深化二者的协同育人。在具体实践中,通过协同育人专题讨论会的形式,组织育人主体开展深度交流,在专家学者带领下加深育人主体对协同育人的认知,树立协同育人理念,并贯彻落实于教学实践中。另一方面,打造高水平协同育人师资队伍,优化育人主体的多元协同。将各类教师、辅导员、管理者、服务者与大学生等全面纳入育人主体队伍,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育人力量,为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注入活力。在此基础上,为不同育人主体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帮助其掌握协同育人实践技能,明确协同育人的实践方向,而后在集体备课、合作探究中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此外,作为协同育人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各类育人主体应树立创新意识,自觉树立协同育人理念、提升创新能力,在现状分析和经验总结中掌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技能,结合自身实践,不断学习,高质量地落实协同育人。

拓展协同育人资源,奠定有机融合内容基础

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需要高校充分挖掘育人资源,在转换整合中奠定二者融合的内容基础,支撑协同育人的高质量实践。一方面,深入挖掘劳动教育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密切关注思政教育中劳动教育资源的运用,以促进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为此,高校应组织育人主体开展资源的挖掘、转换与整合等实践,着眼多元化的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资源,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展育人资源范围。例如,立足社会环境,从劳动教育的“大课堂”出发,挖掘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资源,并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融入思政教育中,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观引导、道德修养培育等重要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养成科学的劳动精神。另一方面,应重视各类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与思政教育资源,以“大思政”为引领,丰富二者有机融合内容。例如,在讲授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时,专业教师可与思政教师、劳动教师协同合作,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劳动模范和工匠精神等案例资源,并以此为依据组织专题式教育活动,以“弘扬工匠精神,坚守时代使命”“争当劳动模范”等为专题,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从而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创新协同育人形式,变革模式实现有机融合

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需要育人主体创新育人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提升育人质量、深化育人影响。一方面,高校育人主体应创新理论教育形式,在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理论融合中践行协同育人。高校育人主体在讲授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时,可采用问题导向式、启发式、线上线下混合式等教育方法,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主体地位,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现状,从而提升育人质量。需要注意的是,育人形式的创新同样需要重点强调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内容的契合,以协同育人为导向实现二者有机融合。另一方面,高校育人主体应变革实践教育形式,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基础上设计协同育人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劳动精神、掌握劳动技能,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例如,高校可布置公益劳动任务,让学生充当“垃圾分类讲解员”,使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掌握垃圾分类理论知识,养成科学劳动精神,并能够正确认识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此在实践育人中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优化协同育人环境,文化熏陶保障有机融合

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需要高校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为协同育人的高质量落实提供环境保障。高校应在宣传栏、广播站、网络平台中加强劳动教育宣传,邀请劳动模范、工匠精神典型人物进校园开展讲座,并建立劳动教育文化宣传中心,营造浓厚的劳动氛围。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将劳动教育融入精神文化,结合思政教育的多元化开展,全方位保障协同育人的落实。

为此,高校可举办劳动文化创意活动,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为基础,打造独特的文化产品,并以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为主题,开展多元化的社团活动,由劳动志愿者协会带领学生积极实践,创设劳动育人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张香丽,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饰品头条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0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